《皮拉奈奇》讀後
《皮拉奈奇》讀後
「大家都稱呼我哲學家、科學家或人類學家,但這些都不是我。我是記憶學家。我研究被遺忘的東西,推測徹底消失的事物,探索缺席、沉默和事物間的古怪間隙。真要說的話,不如叫我魔法師。」
開篇的摘錄讓我迷路了,只想趕快認識這位記憶學家。一打開小說,我來不及思考、只想趕快囫圇吞畢。
還是先看看皮拉奈奇本尊、義大利建築師兼版畫家所畫的監獄。
皮拉奈奇以他虛構的「想像的監獄」的蝕刻版畫聞名,是一部奇想之作,紀念性建築和廢墟的異想天開的集合體。他在畫中蓋了奇妙的迷宮結構,體量巨大。
皮拉奈奇自詡是個科學家,他隨身帶著筆記本記錄各種數據、繪製大廳地圖和星辰。他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他只知道,他住的房子就是整個世界。
每週兩次,「另一人」會來找他。皮拉奈奇認為自己正在協助「另一人」執行一個實驗,包括尋找偉大神秘的知識。他對自己的記憶甚少,他精心保存的記錄常常讓他感到困惑,因為裡面寫了一些他很陌生的事件和人物。
和「另一人」不同,皮拉奈奇寧願和他的世界和諧相處(把「屋子」替換成「世界」,這段話也蠻有意思的):
「我發覺,尋求偉大神秘的知識讓人將屋子看成某種待解的謎團或需要解讀的文字,只要找到偉大神秘的知識,屋子的價值就會被我們佔有,其餘一切從此只是陪襯。」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裡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人類無止境地追求取之不盡的知識, 是一種巨大張力的來源, 會帶來持續的焦慮、困難、憂傷和失望, 因為最終的真實永遠不得而知」。他們的理念也許是,人們經常忘了向內看看自己。
皮拉奈奇列出他會去膜拜的已故居民的骨骸,直到第十六人,他突然問:
「還有你。你是誰?怎麼會讀到我寫的東西?你是騙過潮水,橫越破碎地板和廢棄台階來到廳堂的旅人嗎?還是在我死後很久住進這裡的人?」
這問候很眼熟,讓我想起賀拉斯(Horace)也在詩中突然砸出一句:「你笑什麼? 換了名字,你就是故事的主角!」冷不防的恰北北有點可愛。皮拉奈奇把正盯著他的讀者也算進去,死的活的一共十六人;第四卷的標題就是「十六」,但開卷便對第十六人的質問,就像早早把讀者推進迷宮,準備餵養給米諾陶了。
雕像一如刻在石頭上的時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眾多雕像也許象徵過去的文明。
其中一個大廳的雕像是牛頭人,也許是米諾陶的象徵。
神話中的米諾陶,是克里特島王后愛上公牛後所產下的怪物(牛頭人身),牠住在巨大的地下迷宮,食物是犯人和童男童女。希臘英雄忒修斯也被當成食物送進迷宮,但因為公主阿里阿德涅愛上忒修斯,給他一團線好標記在迷宮中走過的路。最後忒修斯殺死米諾陶,救出迷宮裡的其他人(米諾陶吃人,也許是古代殺人祭神習俗的痕跡)。
小說和希臘神話相呼應,皮拉奈奇也是到處標記自己走過的路,吃人會吐骨頭的牛頭人隨著線索增加慢慢呼之欲出。
———————
讀這本小說時,我腦中浮現宮殿記憶法(mind palace),和一直沒讀完的《記憶之術》(Frances A. Yates)的書封,還有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 2002)。
我覺得,皮拉奈奇把那個世界當作「一本書」和「場所記憶」來快速學會一切知識,就像古人對記憶系統的使用,也就是宮殿記憶法,還有後續發展的記憶劇場的形式(如圖)。
討論記憶最著名的古人,大概是《懺悔錄》的奧古斯丁,從他的描述看來,他可能熟悉宮殿記憶術這項技能。他說:
「我來到記憶的田野與寬廣宮殿」;「記憶的力量太偉大了!真是一所廣大無邊的庭宇」;他在「大而開闊的廳堂裡」看見許多影像反映出的整個世界,甚至想在這種記憶術中尋找上帝。
皮拉奈奇則像是在自己的記憶宮殿中拼湊、找尋自己(原先的身份)。
他的「皮拉奈奇」這個身份,是在這座記憶宮殿裡誕生的,他曾經是一位叫「索倫森」的研究生,嚴重的創傷摧毀他的記憶。他靠「皮拉奈奇」這個人格存活,最後他離開迷宮,不再是「皮拉奈奇」或「索倫森」,而是充滿未知數的「另一人」了。所以他說:
「我覺得哭泣的不是我,而是馬修.羅斯.索倫森用我的眼睛在哭。」
和電影《記憶拼圖》相似的是,這兩位記憶匱乏的主角,都是靠七拼八湊的紙片、線索來挖出真正的事實和記憶,但《記憶拼圖》的主角沒那麼幸運,他面對的衝突殘酷非常緊迫,攸關生死,逼得觀眾都要跟著瘋了。
反觀皮拉奈奇,保有無盡的純真,像原始人的泛靈論那般順服於他的房子、世界,和「另一人」施予的恩惠,結局也奇幻、甜美,讓我們和主角一同進入一個幻想世界,並找到回來的路。
我想,記憶可能是人類最根本、又最難以捉摸的能力。
最後,一切都會隨著時間消逝,但回憶把時間變得不會消失也不會死去。⬛
忘記(徹底迷路)是為了哪本書要查一個叫皮拉奈奇(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1720-1778)的作品〈想像的監獄〉,網路跳出《皮拉奈奇》(作者:蘇珊娜.克拉克)這本書,原以為是基於真人改編的小說,打開來一看......
「大家都稱呼我哲學家、科學家或人類學家,但這些都不是我。我是記憶學家。我研究被遺忘的東西,推測徹底消失的事物,探索缺席、沉默和事物間的古怪間隙。真要說的話,不如叫我魔法師。」
開篇的摘錄讓我迷路了,只想趕快認識這位記憶學家。一打開小說,我來不及思考、只想趕快囫圇吞畢。
還是先看看皮拉奈奇本尊、義大利建築師兼版畫家所畫的監獄。
皮拉奈奇以他虛構的「想像的監獄」的蝕刻版畫聞名,是一部奇想之作,紀念性建築和廢墟的異想天開的集合體。他在畫中蓋了奇妙的迷宮結構,體量巨大。
![]() |
![]() |
1745-1750年,〈想像的監獄〉 皮拉奈奇(義大利建築師、版畫家) Imaginary Prisons 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1720-1779 |
切換到小說《皮拉奈奇》。
故事裡也有一個巨大的房子迷宮,裡頭有數百座大廳、數不完的雕像。
房子內有海浪的潮汐、季節性降雪和野生動物。
房子裡只有兩個居民:皮拉奈奇和另一人。
儘管他很確定自己的名字不是皮拉奈奇,但「另一人」叫他皮拉奈奇。
故事裡也有一個巨大的房子迷宮,裡頭有數百座大廳、數不完的雕像。
房子內有海浪的潮汐、季節性降雪和野生動物。
房子裡只有兩個居民:皮拉奈奇和另一人。
儘管他很確定自己的名字不是皮拉奈奇,但「另一人」叫他皮拉奈奇。
皮拉奈奇自詡是個科學家,他隨身帶著筆記本記錄各種數據、繪製大廳地圖和星辰。他的生活幾乎與世隔絕,他只知道,他住的房子就是整個世界。
每週兩次,「另一人」會來找他。皮拉奈奇認為自己正在協助「另一人」執行一個實驗,包括尋找偉大神秘的知識。他對自己的記憶甚少,他精心保存的記錄常常讓他感到困惑,因為裡面寫了一些他很陌生的事件和人物。
和「另一人」不同,皮拉奈奇寧願和他的世界和諧相處(把「屋子」替換成「世界」,這段話也蠻有意思的):
「我發覺,尋求偉大神秘的知識讓人將屋子看成某種待解的謎團或需要解讀的文字,只要找到偉大神秘的知識,屋子的價值就會被我們佔有,其餘一切從此只是陪襯。」
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時光》裡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人類無止境地追求取之不盡的知識, 是一種巨大張力的來源, 會帶來持續的焦慮、困難、憂傷和失望, 因為最終的真實永遠不得而知」。他們的理念也許是,人們經常忘了向內看看自己。
皮拉奈奇列出他會去膜拜的已故居民的骨骸,直到第十六人,他突然問:
「還有你。你是誰?怎麼會讀到我寫的東西?你是騙過潮水,橫越破碎地板和廢棄台階來到廳堂的旅人嗎?還是在我死後很久住進這裡的人?」
這問候很眼熟,讓我想起賀拉斯(Horace)也在詩中突然砸出一句:「你笑什麼? 換了名字,你就是故事的主角!」冷不防的恰北北有點可愛。皮拉奈奇把正盯著他的讀者也算進去,死的活的一共十六人;第四卷的標題就是「十六」,但開卷便對第十六人的質問,就像早早把讀者推進迷宮,準備餵養給米諾陶了。
雕像一如刻在石頭上的時間,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眾多雕像也許象徵過去的文明。
其中一個大廳的雕像是牛頭人,也許是米諾陶的象徵。
神話中的米諾陶,是克里特島王后愛上公牛後所產下的怪物(牛頭人身),牠住在巨大的地下迷宮,食物是犯人和童男童女。希臘英雄忒修斯也被當成食物送進迷宮,但因為公主阿里阿德涅愛上忒修斯,給他一團線好標記在迷宮中走過的路。最後忒修斯殺死米諾陶,救出迷宮裡的其他人(米諾陶吃人,也許是古代殺人祭神習俗的痕跡)。
小說和希臘神話相呼應,皮拉奈奇也是到處標記自己走過的路,吃人會吐骨頭的牛頭人隨著線索增加慢慢呼之欲出。
———————
讀這本小說時,我腦中浮現宮殿記憶法(mind palace),和一直沒讀完的《記憶之術》(Frances A. Yates)的書封,還有電影《記憶拼圖》(Memento, 2002)。
我覺得,皮拉奈奇把那個世界當作「一本書」和「場所記憶」來快速學會一切知識,就像古人對記憶系統的使用,也就是宮殿記憶法,還有後續發展的記憶劇場的形式(如圖)。
![]() |
1579年,寇斯瑪.羅賽留斯的《技巧記憶寶庫》 技巧記憶的「天堂」,要想像成有寶石閃閃發光的圍牆環繞。中央是「基督寶座」;以下依序排列天界的各個階層:使徒、教會先賢、先知.....(《記憶之術》) Thesaurus Artificiosae Memoriae by Rosselli Cosimo |
![]() |
朱利奧.卡米羅的《記憶劇場》 使用有限數量的圖像可以記住所有人類知識嗎? 無論如何,這都是人文主義者朱利奧.卡米羅 (Giulio Camillo Delminio 1480-1544) 的大膽賭注,他被認為是他那個時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試圖通過建立他的記憶劇場來實現這一賭注。 (《記憶之術》) |
宮殿記憶法是一種古希臘發展出來的記憶術,它利用把「場所」和「影像」印入腦海的方法來強化記憶。這種技術歷史悠久,也一直被記憶專家和演說家所沿用。
討論記憶最著名的古人,大概是《懺悔錄》的奧古斯丁,從他的描述看來,他可能熟悉宮殿記憶術這項技能。他說:
「我來到記憶的田野與寬廣宮殿」;「記憶的力量太偉大了!真是一所廣大無邊的庭宇」;他在「大而開闊的廳堂裡」看見許多影像反映出的整個世界,甚至想在這種記憶術中尋找上帝。
皮拉奈奇則像是在自己的記憶宮殿中拼湊、找尋自己(原先的身份)。
他的「皮拉奈奇」這個身份,是在這座記憶宮殿裡誕生的,他曾經是一位叫「索倫森」的研究生,嚴重的創傷摧毀他的記憶。他靠「皮拉奈奇」這個人格存活,最後他離開迷宮,不再是「皮拉奈奇」或「索倫森」,而是充滿未知數的「另一人」了。所以他說:
「我覺得哭泣的不是我,而是馬修.羅斯.索倫森用我的眼睛在哭。」
和電影《記憶拼圖》相似的是,這兩位記憶匱乏的主角,都是靠七拼八湊的紙片、線索來挖出真正的事實和記憶,但《記憶拼圖》的主角沒那麼幸運,他面對的衝突殘酷非常緊迫,攸關生死,逼得觀眾都要跟著瘋了。
反觀皮拉奈奇,保有無盡的純真,像原始人的泛靈論那般順服於他的房子、世界,和「另一人」施予的恩惠,結局也奇幻、甜美,讓我們和主角一同進入一個幻想世界,並找到回來的路。
我想,記憶可能是人類最根本、又最難以捉摸的能力。
最後,一切都會隨著時間消逝,但回憶把時間變得不會消失也不會死去。⬛
留言
張貼留言